1. 首页 > 星座时间表 > 文章页面

红土乡的风情文化

红土之乡

大家好,关于红土乡的风情文化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怨女情深的八字特征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红土乡的风情文化红土乡的风情文化

中国东方情人节——“女儿会”

每日一村 我的故乡 西红土村

出恩施城,向东南行一百余公里,有一座四面环抱、一条清亮亮的小河依山而流,古称施鹤要,随谐音今叫石灰窑。它与建始官店、鹤峰中营、恩施双河、宣恩椿木营毗邻,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日,是这里土家人的传统节日“女儿会”,这天,许多的青年男女便走出幽径小道前来赴会,寻找梦中的情人。

石窑“女儿会”源远流长,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儿地远山深,男女之间是没有拘束的,他们在劳动中唱歌跳舞,倾吐爱情、私订终身,尽情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牧歌生活。后来,有十姓人从山外攀藤越崖,登上海拔1700余米的石灰窑,这十姓人是张、薛、李、滕、杨、田、覃、曹、黄、王,他们分割居地,挽草为界,搭棚建屋,立户创业,号称“十个棚”,到了明代末年,薛姓中有一人被推为“乡士”(有学问、能号令一乡之众的人),薛姓多女少子(今石灰窑薛姓已绝),膝下有九女,薛姓教女,严守闺门,平时不许外游。儿女由父母包办订婚,无见面之机,只等适龄,拜堂后方能相见,此时,“十个棚”的儿女结姻,多由父母包办,女发男纳八字庚贴。

有一年,薛乡士到山外远游,于七月十一日回到家里,全棚为乡士大办筵席,庆贺他云游归来,薛乡士很高兴,一边饮酒,一边畅谈沿途见闻,酒酣兴尽之时,把他最钟爱的幺女珍妹唤至身旁,吩咐道:“明天就是月半节了,一早,你和姐姐们穿上新衣服,上街玩一天,观赏秋景,只等这一天,平时不得离棚”,九姐妹喜从天降,三更起身,五更打扮,只见她们头缠印花折叠帕,身着红绿花边衣,腰围黑色金线绣花巾,脚穿镶花小鞋,手戴亮闪闪的玉镯,打扮得花儿一样。出得门来,山寨的小伙子远观近望,不离左右,以山歌相追,以眉目传情,九姐妹均在这天相中了如意郎君,直至踏月而归。尔后,每到七月十二这天,她们就梳妆打扮,穿着一新,偷偷溜出家门,与邻里姊妹相邀上街,连续数年如故,积之成习,人们便称农历七月十二日为“女儿会”。那时候,女孩儿的命太苦,一年四季苦守在家,除了干活就是守在家门口,来客不能露面,吃饭不能上桌,没有半点自由,姑娘们时时盼望着那一年一度的“女儿会”,七月十二这一天,劳累了一年的女儿们戴上最漂亮的首饰,穿上层层不同颜色的镶边衣裳,里长外短,层层翻新成笋壳状,这叫“节节高”,表示富有和美观,并用花背篓背点土特产上街赶集,女儿云集,争奇斗妍,吸引着众多的年轻后生,后生们在集市上装作一副闲散悠然的模样,一双眼睛却滴溜溜地转,相中了一位妹子便连忙走拢去打招呼:“哎,妹子,这梨子好多钱一个?”妹子抿嘴一笑,于是便讲起价钱来。聪明的小伙子就说:“哎呀,好妹子,这梨子是金砣砣还是银蛋蛋?”妹子毫不马虎:“我说这位大哥哎,要的是价,还的是钱,一年梨树长多高?一双梨子结多少?我费的功夫你知道?这价码还嫌高?”就这样讲着价,斗着智慧,探着深浅,要是价儿还不下来,说明妹子看你不上眼,小伙子赶快知趣走开,要是那价码儿越来越低,小伙子的希望就越来越大,价儿降利一半时,小伙子得赶忙把梨全买下来,替妹子背上背篓,妹子自然会跟你走。

土家妹子以歌见美,以歌为媒。“歌儿唱得好,凉水点燃灯”、“一不是爱你人才好,二不是爱你家富豪,爱你会唱歌打锣鼓”。

那时候,寨子周围长着好多好多的树,林子里还有许多洁净美丽的石头,有情有意的青年男女便来到密林深处,选个石凳凳双双坐下。不久,林子里便飘出一串串迷人的山歌……

高山顶上呃一丘田

郎半边来姐半边

郎的半边种甘草

姐的半边种黄瓜

牵根丝丝儿缠倒他

高山顶上呃一树桑

桑树脚下开染缸

你有青蓝白布拿来染

我新缸可染旧衣裳

高山木叶细微微

看你阿哥会不会吹

若是吹得木叶叫

只有木叶不用媒

被山妹子甜润的歌声、缠绵的情思醉倒的小伙子,也情不自禁地亮开嗓门对唱起来:

女:唱个哟三,随解哟三

什么开花双对双?

竹叶儿青、柳叶儿青

竹青柳青

十呀姊妹闹花灯

男:唱个哟三,倒解呀三

豌豆开花双对双

鸭子过河腿儿矮

你再唱呃我来跟你解

……

坠入爱河的青年男女总有对不完的歌,从《望郎歌》、《一根竹子巅搭巅》、《一对八哥朝南飞》到《十爱》、《十想》、《十二时》……以歌为媒,私定终身,并互送订情物,男送女的有戒指、象牙梳、绣花针之类,女送男的或一双青布鞋,或一双绣花袜底,或一只剌了绣的荷包。真是月上柳上头,别时两依依。

女儿会以歌结缘的青年男女分手之后,很难有机会见面,林子里的歌声变成一种美好的回忆,变成吊脚楼边一种永久的思念:

辰时姐绣花

想起奴冤家

不知落谁家

心中乱如麻

大胆的痴男怨女有时也摆脱家人的跟踪,偷偷地幽会,以消难抑的思念之苦:

午时到姐家

姐儿在绣花

丢下花不绣

起身去筛茶

哥哥你来哒

丑时郎要去

扯着郎的衣

不做山中的无情鸟

不听笼里的黄昏鸡

天亮奴送你

很多痴情的土家妹子由于封建家长包办了她们的婚姻,使她们在女儿会上酿成的爱情美酒变成了流不完的泪水:

六杯酒儿斟三双

上瞒爹来下瞒娘

瞒住哥哥和嫂嫂

免得奴家守空房

三杯酒儿进花园

手攀花树泪涟涟

花开花落年年有

哪有人老转少年

十想我的命

命运不如人

堂前高挂一根绳

早死早脱生……

叶儿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又不知过了好多年,女儿会变了,变成了这里土家人的文化盛会,唢呐队、花锣鼓队、摆手舞队、板凳龙队震得山响,还有老艺人演出的被窝戏、猴把戏,有几十号人演出的傩戏,有扳手劲、抵下巴、举重、踢毽球等传统的体育比赛,女儿们再也不必担心家人的跟踪,踏歌而来,大大方方和小伙子们跳起了规模宏大的摆手舞,戏台上,看谁的歌唱得最多,唱得最甜……女儿会这天,石窑街是一街的歌舞,一街的欢庆。

今天,石窑的“女儿会”已经是文化与物质的交流会了、背花背篓的、牵着马儿骡儿,驮着山货特产,嘻嘻哈哈、叮叮当当,源源不断地涌上街来。岂止是本乡本土的人,鹤峰的,宣恩的,建始的,乃至湖南的、江浙一带的客商也都络绎不绝地涌来,摆摊设点,就地张罗生意,街头巷尾、街心路旁,货挨货,人挤人,熙熙攘攘、花花绿绿,一街的繁华与生机。戏台上,竹莲舞苍健有力,摆手舞节奏明快,傩戏古色古香,采茶舞歌颂着时代的新风,山寨的变化,土家儿女的自由幸福和爱情,记者扛着录相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摄下这土家风情,摄下这古老山寨的现代文明和土家妹子的欢声笑语。

“女儿会”如一首壮丽的史诗,诉说着昔日土家儿女痴痴怨怨的情愫,沉淀着历史的腐朽,抒写着时代的变迁!

傩戏

傩戏是在民间习俗的酬神还愿仪式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

傩戏分“正八出”和“外八出”两种,“正八戏”统属巫教仪式,“外八出”是有情节的折子戏和连台大戏,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戏味不足,歌腔有余。

耍耍

“耍耍”来自于民间,来自前人的社会实践生活,它是少数民族群众文明智慧的结晶,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耍耍”何时兴起?这要从唐朝说起:“耍耍”有这么一段说唱词:

天上人间皆一样,昔日有个小唐王。

他是仙根仙体,做了一朝帝王。

那年八月十五,龙体睡卧牙床。

户宵夜游天上,灵魂驾入仙乡。

到了月宫之内,看到很多美娘。

人人身穿花衣,个个弹琴歌唱。

打得热热闹闹,敲得叮叮当当。

有的前面在唱,有的后面在帮。

唐王一见记心上,魂由梦里还阳。

唐王醒转细思量,天上神仙娱乐戏彩。

凡间也该照常,下令文臣武将。

宫内全部女娘,学习天上榜样。

玩灯演戏,歌舞弹唱。

生旦净丑,冗多名堂。

唐朝盛世,国泰民安。太宗李世民下令娱乐戏彩,跳舞唱歌,或双人对舞,或多人同跳,从此宫内鼓内齐响,歌舞升平,唱歌跳舞热闹非常……开始只在宫内热闹,后来唐王下令,官民同欢,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大闹花灯,舞狮子、玩龙灯,跳“耍耍”,欢度元宵佳节,“耍耍”从此就一代一代传流下来。

到清朝时,“耍耍”更为发展,由于当时清朝政府执行周朝礼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据传在清朝“改土归流”前,鄂西地区有土司弟兄三人,自封为“土司官”,搞土皇帝霸权,执行什么“试婚礼规”,凡是男女结婚时,必须通过“土司官”先试婚同宿三晚,方可结婚,否则,必招来杀身之祸,很多男女青年为反对当时不平等的旧制度,背井离乡,跳着“耍耍”在各家门前乞讨钱粮度日为生,从此,“耍耍”就在各地兴起和流行。

一、“耍耍”分文、武耍耍,现分别介绍如下:

1.文“耍耍”动作

梳妆打扮云手摘瓜扫地云手蝴蝶戏水扭身传情才鹰展翅单边手花双恋手花左右插花收场

2.武“耍耍”动作

梳妆打扮滚坛子手圈花席地传信物(矮子步)靠身亲嘴连架筋斗钵钵筋斗昂扬推销筋路黄龙缠身收场

“耍耍”有两种跳法,一种只跳不唱,用动作表达二人的情趣;另一种载歌载舞,边跳边唱,见什么唱什么,主要表达现实生活或恭维或贺喜或宣传党的政策,配合中心,为现实服务。

“耍耍”唱腔多种,其中分南北唱腔,古老的唱腔就有几种,

1.洋人调:开财门

花灯走到贵府来大众开怀敲锣鼓打闹台

先把主东财门开花灯进屋来给主东把年拜

财源滚滚来

春开财门春季兴喜迎新春打“耍耍”玩花灯

从此主东喜盈门面貌一新摇钱树聚宝盆

早晚落黄金

夏开财门夏季强老少同堂老年人把福享

老老少少乐安康长年吉祥年复年人兴旺

幸福万年长

秋开财门秋复秋年年丰收吃也有穿也有

全家老少乐无忧一切顺头老少和齐奋斗

壮志展宏图

冬开财门得一年年年平安做生意勤生产

耕读为本排万难奋勇直前讲道德树样板

代代做高官。

2、后人继往开(明七暗八;成语是:继往开来)

莫学前朝陈世美,不仁不义,抛儿女,忘妻义

招为驸马很得意,不认前妻,包丞相扶正义

斩了他首级

有的人爱骂妻子,手段扎实,这不是,那不是

动手就打充老子,真没天日,把妻子,一逼死

自己后悔迟

为妻莫高高在上,要通商量,夫妻敬,讲高尚

要为夫君脸争光,为人要行,特别把道德讲

夫妻情义长

至于夫妻人两个,莫分你我,内外事,要合作

切记不要各搞各,妻贤夫少祸,同生产,同生活

团结幸福多

夫妻合好敬父母,孝字当前,到后来,养儿女

一代一代传下去,几代人享福,公爱孙,子孝父

双聚一满屋

特别媳妇要会当,处处在行,内外事,要听讲

父母面前通商量,切莫傲抗,给自己,树榜样

以后要当娘

当妈妈的要谦和,莫当怪婆,找岔子,光拣错

逼使媳妇受折磨,一家人不和,扇阴风,点鬼火

自己造罪恶

当公公的要会当,树立榜样,儿和媳,都一样

莫讲媳妇枉事场,别人指背脊,特别把,道德讲

莫进媳妇房

前面所说劝事文,学习古人,讲道德,重感情

人老礼信讲忠贞,如何作人,要树立,高贵品

万代留美名

3.人调:毛主席的好主张

全国人民得解放,斗志昂扬,英明的,共产党

毛主席的好主张,人民把家当,拨乌云,见太阳,

人民喜洋洋。

自古国正天兴顺,五谷丰登,毛主席、总司令,

周恩来总理扭乾坤,政策英明,抗日本,打蒋匪,

天下得太平。

国正官清人赞扬,国富民强,众黎民,把福享,

老老少少乐安康,奋发图强,新世界,新气象,

幸福万年长。

翻身不忘毛主席,有穿有吃,搞建设,齐努力,

团结一致步调上,齐心协力,建设好,社会主义,

革命志不移。

一心向着共产党,意志坚强,工农兵,一起上,

工业农业是主纲,纲举目张,齐奋斗,打胜仗。

建设好城乡。

二、“耍耍”短板

这种唱腔非常简单,只要把调子唱来,唱的内容可自编自演,看什么,唱什么,但要严格要求韵律,按上下韵进行演唱,如:

我们花灯来得哟快哟依

来给哟主东把呀年罗拜哟依

每一板七个字唱:如

走进贵府目观望,

主东坐个好屋场。

前有二龙把宝抢,

后有双鸟在朝阳。

贵府家发人兴旺,

代代儿孙状元郎。

这种唱腔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编自演,对主人家进行恭贺。

“耍耍”短板调:“五七五”十爱:

一爱姐的头啊哟爷,象牙梳子拿手上哟

梳得光溜溜爷,哟哟,梳得光溜溜哟爷

二爱姐的眉,眉毛弯弯一般齐,好似笋画的。

三爱姐的环,金丝打的银丝缠,吊在肩膀边。

四爱姐的脸,胭脂水粉打上面,好似女貂蝉。

五爱姐的手,十指尖尖白如藕,戒子戴得有。

六爱姐的衣,红的里面套绿的的,四角般般齐。

七爱姐的裙,黄裙带子二面分,四角扎得匀。

八爱姐的裤,不长不短三尺五,打齐罗丝骨。

九爱姐的脚,不长不短一双脚,神仙脱的壳。

十爱姐的身,好似前朝观世音,爱坏小后生。

“耍耍”流水调:七字句,如:

我呀们罗曾啊把呀贵呀贵府您罗啊依爷

特呀给主呀东罗,拜呀拜新春,呀依哟依

拜呀拜新春啦,嘿嘿嗨哟。

这种唱法也可以是见什么唱什么,唱时现场发挥,内容由自己定,不受局限。

薅草锣鼓

吟唱劳动习俗的: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里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禹锡词)这首词描写了土家族地区山高坡陡,男女劳作,刀耕火种的情景,正因为这种生存环境,换工,就成了土家族地区的传统习俗。“四五月耘草,数家共趋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毕,复趋一家,一人击鼓,以作气力;一人鸣钲,以节劳逸,随耘而歌,自叶音节……”相邀结群,形成合力,薅草锣鼓则是结群而耘的纽带,激励热情、鼓舞劳作士气的号角。

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

莫认田家多乐事,可怜一锄汗一窝。

薅歌六月满山岗,锣鼓声中抑复扬。

莫道山中无礼数,男男女女各分行。

栽秧薅草鸣鼓锣,男男女女满山坡。

背上儿放荫凉地,男叫歌来女接歌。

土家族收获的季节是最快乐的时刻,人们灯前月下撕苞谷壳叶,打谜、讲古、说笑话,自娱自乐,如李焕春的一首词:

南瓜赤豆细烹庖,赚得乡邻剥夜苞,

一个哑谜猜不透,灯前月下共相嘲。

吟唱岁时节气风俗的:土家族地区的群众非常重视岁时节气,有节必有俗,许多竹枝词描绘了种种朴质淳厚的习俗。

元旦开门化纸钱,红灯绿酒出朝天。

还家竟似客初到,各自相呼请拜年。

身披妇女嫁衣裳,涂粉抹红入戏场。

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

前首描绘正月初一开门祭祀的情景和家人年节之时的亲热,后首记正月灯节市村打花鼓、演杨花戏、妇女也能与男子同等演戏看灯的乡俗。

还有描写清明节和重阳节的:

缟袂丹裙翠色衣,山城士女插青归,

偶然摘朵山花戴,惹得群蜂绕鬓飞。

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少女穿红着绿扫墓归来,一路上采摘了鲜艳的山花插于发内,彩蝶群蜂追着清香艳色,绕着少女飞舞,更添春色美景,好一幅动人少女游春图。

轻阴微雨好重阳,缸面家家有酒尝。

爱他采茶歌句好,重阳作酒菊花香。

这首词刻划出重阳节里,人们团聚、欢乐祥和的节日喜庆心情。

吟唱爱情生活的:土家人的爱情生活相对自由,充满着逗情恋趣。但山大人稀,或男人经常远行谋生,或情郎经年一见,用词把相思别离的生活描绘得风情别致:

数声啼鸟唤哥哥,密树丛丛袅女萝。

郎在对门侬不见,相思只隔一条河。

这首词实际是一首情歌,山寨女儿闻听鸟叫“哥哥”声,触景生情想起情哥哥,引起了连绵情思,又如:

夫妇情深别愈浓,竞云一岁一相逢。

良宵虽好新秋短,只恐天明语未终。

这首词由夫妻久别重逢联想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更加情深意浓,爱语绵绵,又如:

郎去湘江经几秋,西风北雁又南洲。

含颦日月江头望,不见朗舟见客船。

这首词是女子望郎归的情歌,情郎离乡远去异地他乡,几度北雁南飞,春去秋来,痴情女子含怨日夜江头盼郎不归,动人心弦。

吟唱衣食住行风俗的:土家族居处深山茂林,衣食住行有着别致的风习,尤以吟饮酒吃茶的词最显风味,如咂酒、油茶的词独具风习:

依山面水一家家,风土人情大不差。

惟有客来沿旧习,常饮咂酒与油茶。

又如竹竿咂酒胜过壶斟杯饮,大块大碗猪肉和搬坛劝客显出土家人的豪爽:

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枝胜壶觞。

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

又如过赶年习俗,住吊脚楼的风味,兴盛之景的:

油茶咂酒赶年奇,吊脚楼高望眼迷。

崖疆喜见兴隆象,借问三唐属哪期?

以上描绘的劳动生活、婚嫁、丧葬、岁时节气、相思别离、衣食住行之类,描绘山川风光,表现扬善抑恶,刻划生活艰辛,揭露恶者罪孽的篇章,可谓世态百象,应有尽有,恰如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土家风俗图画。

莲香

“莲香”是一种介于说唱、舞蹈之间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称谓有“莲香”、“莲湘”、“连响”等多说,从发展起源来说,称“莲香”较为准确,从表演形式来讲,称“连响”,则因道具发出的优美响声而得名,确更有一番道理。

“莲香”所使用的道具分长、短多种,常用的为2尺5寸长,最长的为3尺,无论长短均为直径15公分的竹竿制作而万,竹上凿有12眼,眼内嵌24枚古代铜钱,十二眼为“莲香”标示兄妹寻父12载,24钱意为兄妹十二年间形影不离,表演者手执“莲香”轻轻一动,就会发出有节奏的连贯响声。

土家人爱打“莲香”,尤以春节期间更为普遍,到那时,土家山寨、村村可闻“莲香”舞,表演者一男一女,打扮成兄妹模样,手执“莲香”,登门到户,以主东堂屋为表演区进行表演,所唱之词多为恭贺东家新春快乐,祝福东家荣华富贵等。

上个世纪中期,“莲香”兄妹进屋表演,主东大多专点表演者演唱“莲香”出身的唱段,用于教育后人,主东还认为只有能演唱“莲香”出身的班子才是正宗“莲香”高手,上世纪下期,“莲香”演唱内容逐渐丰富,大多为现场即兴创作,表演者自称“见子打子”。

“莲香”的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高桩、矮桩、滚龙莲香、肉连等,高桩“莲香”多站立表演,矮桩莲香表演者在表演时必须半蹲表演,“滚龙莲香”为男女二人在一条高板凳上表演,表演者以一条高板凳为表演区,二人穿梭于板凳上,表演自如,犹如一条板凳忽起忽落,故名“滚龙莲香”,这大概是民间艺人,功到艺熟境地,为展示其高超技艺而设计的一种表演形式。上述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均带道具—“连响”,另一种表演形式,根本不用道具,浑身上下只穿短裤,偶尔也有在头上系上红绸,胸前佩戴红带的装扮,表演者用手拍打身上各个部位,发出如同“连响”一样的优美动听的响声,故称“肉连响”,无论是使用道具和不使用道具均以击肩、臂、腰、头、腿、脚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其主要表演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步、颤步绕头转身等。表演队伍分双打、三响、七响、十响等。

有关“莲香”这一表演形式的来历,在《莲香的出身》这一民间口传长篇唱词中可以寻找一些记载,相传,唐朝时有个秀才叫张春芳,其母相貌美如天仙,朝中一武将路过强娶为小妾,其母入宫后怕穷酸的身世败露,令人杀害亲子张春芳,春芳所生一儿一女,不足十岁,与父失散后,也遭其祖母派人追杀,但杀手怜其兄妹可怜,则杀鸡血涂刀回朝禀报销差。哥哥金莲、妹妹玉香,四处流浪,乞讨为生,寻找其父,一夜兄妹梦一仙人指路,教其表演“莲香”歌舞,说只有这样才能招引看客,寻其父下落,兄妹醒来,依梦而行,从此不再缺吃喝。

土家年俗

年俗,是每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作为土家族聚居地的恩施地区,自清雍正“改土归流”以来,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其风俗文化与汉俗交汇,形成一种奇异而特殊的年俗文化。

杀年猪制腊肉

杀年猪是土家人一年中值得喜庆的事,杀了猪不仅可以过个好年,也是平时待人接客和全家人一年油水的保障,土家人杀年猪,先要看日子,然后请屠夫,屠夫将猪杀死后,要在猪鼻子上划一刀再刨洗,意却我破了你的猪相,投生再不会变成猪遭杀戮了,实际上这一刀是屠夫对自己杀生太多这一“罪过”的心理安慰。

猪刨洗干净后,屠夫将其分割成块,若家里有成了亲或定了亲的儿子的,要“打肘子”,一般用后腿,儿子多的人家前后腿都用,家景好的人家打条肘,即带脊背打下了,分量重一些,家景差的打圆肘,不带脊背,分量自然会轻一些,这些肘子是为儿子给丈人拜年准备的礼物,有肘子吃,是土家族有女儿人家的一大骄傲,说谁家吃了肘子,便知道谁家的女儿放了人家。

杀了猪,主家要招待屠夫和亲朋好友一餐,一般不用猪的正身肉,只有不好收拾的“项圈肉”(猪脖子)和打肘子后的边角肉,呼这一餐有个不太好听的名称,叫吃“刨汤”。屠夫和亲朋好走后,主家开始腌制腊肉,腌前要打红锅,即将铁锅烧红。将猪肉有皮的一面在红锅上烙,这样一是整干净肉皮中的毛脚子,二是肉炕腊后再食用时,用热水一泡一刮就干净了,煮起来也容易熟,对肉的腌制也很有讲究,将生盐炒熟,抖上花椒粉,在盆或缸中放一层肉,抹一层花椒粉盐,腌制七天左右,再起缸挂在灶前或火塘上熏炕。

打粑粑拍醪糟

到了腊月末,土家族人忙着打粑粑,拍醪糟,准备过年,粑粑有三种,一曰糍粑,二曰印子壳,三曰冻粑。糍粑是将糯米蒸熟,或用碓舂,或用杵、槌砸打,或用削尖的竹条把子戳揉,把糯米饭整成泥状,现分捏成团、挤压成饼或在专用木模中压制成型,便是糍粑了,大小由主家定,大的有两三斤一对的,小的只有一二两一个,大的主要用于走人家送礼,配上糖食糕点,显得又好看又实在,高山不出稻谷,糯米金贵,要掺一些糯包谷米,这样做出来的糍粑,黄金亮色的,烤来吃比纯糯米的还香甜,印子壳儿是将糯米和粘米两掺,有的也用高梁米,用水浸泡后磨成浆,盛入包袱中悬吊一晚,大部分水分吊失,称之为吊浆,将吊浆分捏成团,在印模中挤压成型,蒸熟即成,因此印子壳儿又被叫做吊浆粑粑,做成的汤圆则称之吊浆汤圆,冻粑是恩施土家族人特有的节令食品,选择寒冷的天气,将大米磨成浆,将一半炒熟的米浆和另一半生浆抖和后发酵,然后在冰天雪地里冻几天,再分捏成团蒸熟,吃起来绵软可口,有的人家将绿豆或红豆煮烂成泥,放进糖、盐、香料做成的甜、咸豆馅,包进米浆中,放在猴栗树叶上蒸成粑粑,吃起来别有一种风味。

腊、正月,走进土家族人家,都有用清水浸泡的一盆或一缸糍粑和印子壳儿,只要勤换水,可以吃过六月不坏,吃起来还特别爽口,故有“腊月做粑六月吃”之论,这也就成了土家人一条饮食经验。

拍醪糟,就是酿制米酒。这不仅是土家人过年必备的美食,还是预卜来年运气的习俗,腊月下旬,家家主妇都要备置上等糯米,不出米的地方用糯包谷米代替,将糯米或包谷米蒸熟,倒入簸箕中摊开,洒上凉水搅散,再抖入甜酒曲,趁微热时装盆,这样醪糟生坯就做成了,在生坯中间扒入一个小炕,坑周围插上几支筷子做支撑,然后包上干净的棉织物,叫做“出窝”。刚出窝的醪糟如果甜水盈盈,叫做浮子水多,特别是成团的醪糟在盆中可以转动,味道又特别香甜,便预示来年天缘好,地丰收,家运旺,全家人都高兴,如果醪糟变成了红色,叫做“天映”,主有财运,更是欢喜。

过年前后,你走进土家族人家,招待你的有油炸糍粑、粑粑炒肉、如果还有一碗醪糟炒肉,便是把你当成贵客款待了,因为醪糟炒肉,一般是土家妇女生小孩做“月母子”后,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

赶毛狗

农历正月十五夜,土家人张灯结彩,玩花灯采莲船,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跳摆手舞通宵达旦“闹元宵”,与汉俗同。除此之外,取杉树枝,于宅外搭棚烧之,儿童大声呼逐,“赶毛狗,赶毛狗,一赶赶到张家大嫂灶门口,大嫂打个屁,毛狗子不成器”,谓“赶毛狗”或“赶毛九”,为土家独特风俗。说起正月十五搭毛狗棚赶毛狗,倒是有个来历的。相传有一年的正月十五,玉皇大帝多喝了几杯酒,在南天门口看下界,嫌山旮旯里的吊脚楼、茅草棚子丑得很,就叫火神下凡,把吊脚楼、茅草棚子都烧哒。火神刚到凡间,跟着来了屋脊神和挡门神。这屋脊神和挡门神晓得凡人修屋造宇不容易,劝火神积点德。火神也晓得玉皇是喝多了酒的,就想打个马虎眼,叫天兵天将用柴草在山里搭起好多棚子,点火烧燃。只见烟雾腾腾,火势熊熊,凡间只看见烟和火,么子都辨不清楚了。玉皇在天上一看,以为真的烧尽了人间房屋。后来,凡界百姓都在正月十五搭棚子烧,专门糊弄玉皇大帝。这茅草棚子好像庄稼人守毛狗的棚子,于是就叫搭毛狗棚了。

OK,关于红土乡的风情文化和怨女情深的八字特征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土 山乡好风光 闽北老苏区浦城县新农村见闻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