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佛教所谓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佛性是什么大成殿的算命道士不让我去城隍庙,说那里是十八层地狱,为什么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拓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即是对治”贪、嗔(chen-)、痴“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贪嗔痴-百度百科
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
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圆满具备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种佛性说: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改变,一切众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渐显现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圆满,至成佛时,本有的理体佛性彻底显现。
扩展资料:
法相宗说二种佛性,即:
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
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
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性
您说的情况不够详细,仅就您说的谈一下吧。
不知道您说的是哪里的。
一,可能是出于个人私心,至于具体什么原因不知道咯。
二,如果你说的城隍庙是一片地区的总称,那可能他觉得您与那一带相冲吧,所以不宜去。当然也是猜测。
三,如果指的是城隍庙这个庙宇,一般是审问州府百姓善恶良心的地方,问问自己的良心吧。地狱不地狱的或许只是相对概念,对好人就没什么可怕的。
最后奉劝一句,还是要用自己的理智分析一下这人说的是否有可信度。不可迷信也不可全然不顾,您结合自己情况考虑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