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时间表 > 文章页面

饶村算命大师是谁啊 江西婺源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徽州民俗文化月开启, 传统婚俗 长龙宴 展现婺源风土人情

本文目录

江西婺源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有哪些江西婺源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婺源岁时习俗正月

初一是新年,凌晨开大门,放鞭炮后,要焚香烧钱,祭拜四方,接着给长辈拜年;早餐叫"利市",意为新的一年开始,百事大吉大利,先喝茶,厅堂的桌上摆一桌盒,内装有各色干果、糕点、糖果,其中板栗、柿饼(或柿干)是不能少的(栗、柿与利市谐音),边喝茶,边吃栗、柿等果点,接下来吃"四角开"(即粽子,婺源的粽子包有四角,吃粽子要打开四角,寓意四处都吃得开),糯米蛋糕,红茶蛋、桂园、红枣等园形、红色、象征吉利的食品;中餐多为吃面条,涵有颜面,人长寿之意。这一天,逢人讲话,要相互祝福,只能说好话,吉利的话,不能讲粗话、脏话;家中忌用刀、剪等凶物,以求平安;不能扫地和朝外倒水,以免走了财气。初二日天始走亲访友、拜年送礼,这项活动可持续到一、二个月之久,民间有"拜年拜到三月三"的说法。初三日,凡有读书子弟的,这一天都要研墨写字,俗称开笔利市。初五请财神,祈求赵公元帅护祐财运享通。初七为人日,要祭拜祖宗,求一家平安;给新婚亲朋送红烛、饼、红枣、蛋,意为"添灯(丁)",祝早生贵子。立春日家家盆栽青菜、天竺,大门上贴"迎春接福"四字;还要备干鱼、肉、蒸饭蒸菜,点香烧纸,鸣放鞭炮,名之曰"献春"。十三日晚上迎灯,十五元宵闹灯,十八日晚圆灯。

婺源一日二日游散客拼团线路及报价

二月

春分前后的春社日,家家都要献社。一族之人,男丁都要聚集祠堂或祖墓前祭拜祖先,称春祭;"新坟三年社",长辈去世不满三年的,每年的社日子孙要去坟扫墓。旧习,这一天,是女孩穿耳朵的日子。三月

清明日挂钱扫墓。清明前一、二日,家家做"清明粿"(野艾、米粉做皮,包菜馅)。清明日家家吃果。婺源土语,清明、聪明音近似,故有"多吃聪明果,人会更聪明"之说;又因过去清明果一年只吃一次,年长几岁的,又有"多吃了几年清明果"之谓。

五月

端午节叫端阳,家家户户门上,要插菖莆崭艾,家中燃烧苍术、白芷,薰蚊驱蝎,并清扫室内卫生,有条件的,还以雄黄酒消毒。婺源人端午节不吃粽子,早饭吃一种类似发糕但却是用米粉浆做的气糕,咸鸭蛋、大蒜子、面条,中午祭拜祖宗,合家吃端午饭,喝雄黄酒。

六月

六月六为洗晒日。晴天,家家户户挂晒所有衣物,读书之人晒书,据说这一天晒了书就不会虫蛀、发霉。

七月

十五日为鬼节。此时新米已上市,家家用新米拌油茶果壳灰汁做"灰汁果或油煎果,蒸菜蒸肉蒸饭祭拜祖宗和土地神"。

八月

十五日中秋节,节庆食品有月饼、雪梨、塘鱼(即草鱼,婺源民俗中秋吃塘鱼,谓中秋的塘鱼头脑髓最满,吃了最补;婺源礼俗敬客人吃鱼头,是把最补、最好的东西敬客人),杀猪宰鸡。节庆活动一是舞龙,伴有花船、马灯,敲锣打鼓舞遍全村;二是赏月,舞龙之后,浩月当空,全家人团聚在明月之下,边吃月饼、水果,边赏月,其乐融融。

九月

九月九日重阳节,要喝重阳酒。文人墨客相邀,游寺庙、览名胜,谓之重阳登高。

十月

十五日月半,家家用糯米舂麻果,晚上焚烧香纸,内祭祖先,外祭鬼魂。

十一月

冬至为祭祀日,旧称冬祭,家祭祖先,族祭祖宗。有修理坟茔之事,须于此日动工破土;养有耕牛之农户,于此日舂麻果喂牛,使耕牛增强体质,便于过冬。

十二月

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民间称灶神为一家之主,"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二十四日过小年;二十六日在门口杀鸡祀拜五路大神;除夕夜全家团聚吃辞年饭,喝辞岁酒,家家张贴门对,晚上,迎灶神进家。是夜,屋内灯火通霄达旦。婺源传统礼俗【生辰】婺源风俗,小孩出生后,女婿需向岳父母报喜。报喜礼品通常是:甜水酒(即糯米酒)一壶,鲜做麻果(用糯米饭舂成,又称麻糍)若干,活鸡一只。岳父母即须以糯米、鸡、鸡蛋、红糖及其他补品、婴儿衣服回赠;其中回赠的鸡是有规矩的,如女婿送来的是公鸡,回赠必须是母鸡,反之亦然,不可搞错。第三日,要请接生婆和亲友吃喜酒,称为"接三朝";这一天,接生婆要以紫苏、艾祈、葱白泡温水为新生婴儿沐浴,俗称"洗三朝";洗后,蒸饭蒸菜、买鱼买肉、燃香烧纸,敬献祖宗;家中还须舂麻果散给亲朋,亲朋亦须送鸡蛋、红糖、红枣等补品看望产妇。一个月后,要给婴儿剃胎头,接亲朋吃"满月酒";百日,再接亲朋喝"百岁酒",此时亲朋需备礼品送给婴儿,俗称"担百岁",祝愿婴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以后,从周岁开始,每十年的生辰日,均须接亲朋喝生日酒,亲朋亦须备礼以贺;五十岁以后,十年一庆,称为做寿,吃长寿面、喝寿宴酒,家中点红烛,寿者穿新衣,着新鞋,还需上坟祭献祖先。【婚礼】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男女双方当事人和家庭均十分慎重,依礼而行,生怕有所疏漏,落个不是,招人议论。婺源昔时婚嫁,重门当户对,轻聘礼,从订亲到结婚,有以下程序和礼仪:

踏家地男方通过媒人到女方说亲,女方在初步答应亲事后,要择日上门对男方进行"考察",俗称"踏家地"。亲事成不成,要根据"考察"情况来定,所以,男女双方都很重视。踏家地那天,女方的父母、亲属等人,来到男方家中,对未来的女婿及其家庭经济、人口、男方父母性格为人等情况进行了解察看;男方不但要摆酒隆重款待,对每个前来察看的人还须赠送红包,不能丝毫怠慢。下定即定亲。踏家地后,男女方还需将各自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查看是否有冲撞。如无妨碍,女方又未提出反对意见,男方就可择日携带酒、烟、鱼、肉、糕点、鸡蛋等礼物,到女方家定亲,俗称"下定"。女方如收下礼物,亲事就讲定了;如不收,则作罢论。下定后,女方需请亲朋喝下定酒,亦即告之于众。迎娶下定之后,男方选好结婚吉日良辰,写好结婚佳期贴送至女方征求意见;女方父母及有关亲属与男方送佳期贴之人(一般均为男方亲属)经过共同协商,议定并点红烛、用红纸书写婚期正单和礼单,交付男方。吉日前二天,男方按礼单将礼品送至女方家中,称为担桶;女方将礼品收下后,将嫁妆一一分杠捆扎,点鞭炮送出家门,每扛嫁妆放一次爆竹,由担桶之人抬回男方家中。吉日前一天下午,男方请亲朋三人来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有趣的是,迎娶之人到女方家门口后,女方家大门关闭,迎亲之人,须边放爆竹,边将开门红包从门缝中送进去;女方一般由新娘的兄弟在门后接收红包,如对送进来的红包里的钱不满意,可将红包从门缝中送出,外面见红包送回后,打开加放钱,包好再从门缝中送进去,如还不满意,还可送出来,如此反复,直到满意后,才打开大门,让迎亲的人进屋。这期间,迎亲的爆竹需响个不停,这种礼俗,其意在于增加热闹气氛和情趣,不在加钱多少。女方家请亲朋来陪迎亲的人喝宴酒,筵席完后,到出嫁吉时,由伴娘带新娘向父母,长辈一一告辞,每位长辈须送给新娘"辞堂红包",而后由人背送新娘上轿。婺源习俗,称女伴娘为"鸡婆",背新娘上轿的男人为"鸡公",被请来做"鸡公"、"鸡婆"的人,必须是儿女双全,身体健康、家境良好的"好命人"。哭轿婺源旧时礼俗,新人上轿时,母亲在家中房里哭送,新人边上轿边向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哭别,俗称哭轿。哭轿的哭,可是有名堂的。母亲的哭,要把平日里女儿的聪颖、孝顺,出嫁后对女儿的叮嘱、期望等等,通过"哭"表达出来;女儿的哭,要把父母、兄嫂、姐妹对自己的疼爱、关心、情谊,今后的祝福等等,一、一"哭诉"出来。整个"哭"词,细细听去,给人一种骨肉情深,母女难分,虽悲实喜,悲喜交集的强烈感染。不过,并不是每个当母亲和做女儿的都能这样哭的,要哭得好,哭得情真意切,哭得人人侧耳,行人驻足,不但平时要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当时人有一定的文化,而且也要有一定的准备和构思。拜堂喜轿抬到男方门前,须由男方选定的"好命人"背新娘出轿,送入洞房之中。当晚,男方家中大摆筵席,请送礼贺喜的亲朋陪新郎喝喜酒,俗称"请新郎"。散席之后,举行结婚仪式,旧称"拜堂"。由"好命人"引导新郎、新娘来到厅堂,一拜天,二拜地,三拜高堂,四是夫妻交拜,然后夫妻双双逐一拜见男方的舅、伯、叔、姨、姑、兄、弟、姐、妹等亲属,受拜的亲属,均要送给新郎、新娘每人一个红包,以示祝贺。拜毕,共饮合卺酒,送新郎、新娘入洞房。请舅·回门结婚的第二天,男方要宴请新娘的兄弟,谓之"请舅";第三天,女方家中来人,接女儿和新姑爷,称"接回门"。女婿来到岳父母家,先拜见女方家的长辈,而后在女方亲朋陪同下入席宴饮,饭后夫妻双双回到男方家中。至此,整个婚庆活动全部结束。婺源文化习俗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外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明清,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徽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

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婺源礼仪习俗自古以来,婺源就是礼仪之邦,民风俭朴,讲究坐不争上,食不争多,行不争先的“三不”礼节;与人交往,诚售为上;与人交谈,书往往来,对人尊呼,对已谦称;入私塾学馆,尊师为父。

对长辈按辈份称呼,平辈间称哥称嫂或直呼其名。对店主称老板、老板嫂(娘),对雇员、工匠称师傅。对有学识的人称先生。对老人称婆称公。邻里之间,有带小孩名称呼某家爸、某家*的。本县民间,向来聚族而居。族人人相见按字辈称呼,虽年高而辈分低者,仍称哥道弟,平辈之间直呼乳名。已婚妇女对男家长辈或平辈,随子女称呼,如夫兄称伯,夫弟称叔,夫嫂称伯母,夫弟称叔母;对丈夫父母称公婆;对丈夫叔伯夫妇及祖辈称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亲族以外冠以对方男子名讳,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婶。家长对孩子自幼教会称呼。

旧时,祭祖、敬神、拜年、祝寿、新婚拜堂、幼辈拜会长辈、下级拜会上级均行跪拜礼。平辈相见,男子以抱拳作揖为礼,女搭手躬腰道“福”。来客要请坐、奉茶、敬烟。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满,而酒是要斟满的,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乡间待客更为热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鸡蛋煮面条招待。客人进餐,小孩不得入座挟菜。给客人端茶、送饭须双手捧献。客人告辞须加挽留,告别时须送客出门,并招呼“慢走”、“有空来嬉”。路遇外乡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饭。

婺源岁时习俗正月

初一是新年,凌晨开大门,放鞭炮后,要焚香烧钱,祭拜四方,接着给长辈拜年;早餐叫"利市",意为新的一年开始,百事大吉大利,先喝茶,厅堂的桌上摆一桌盒,内装有各色干果、糕点、糖果,其中板栗、柿饼(或柿干)是不能少的(栗、柿与利市谐音),边喝茶,边吃栗、柿等果点,接下来吃"四角开"(即粽子,婺源的粽子包有四角,吃粽子要打开四角,寓意四处都吃得开),糯米蛋糕,红茶蛋、桂园、红枣等园形、红色、象征吉利的食品;中餐多为吃面条,涵有颜面,人长寿之意。这一天,逢人讲话,要相互祝福,只能说好话,吉利的话,不能讲粗话、脏话;家中忌用刀、剪等凶物,以求平安;不能扫地和朝外倒水,以免走了财气。初二日天始走亲访友、拜年送礼,这项活动可持续到一、二个月之久,民间有"拜年拜到三月三"的说法。初三日,凡有读书子弟的,这一天都要研墨写字,俗称开笔利市。初五请财神,祈求赵公元帅护祐财运享通。初七为人日,要祭拜祖宗,求一家平安;给新婚亲朋送红烛、饼、红枣、蛋,意为"添灯(丁)",祝早生贵子。立春日家家盆栽青菜、天竺,大门上贴"迎春接福"四字;还要备干鱼、肉、蒸饭蒸菜,点香烧纸,鸣放鞭炮,名之曰"献春"。十三日晚上迎灯,十五元宵闹灯,十八日晚圆灯。

二月

春分前后的春社日,家家都要献社。一族之人,男丁都要聚集祠堂或祖墓前祭拜祖先,称春祭;"新坟三年社",长辈去世不满三年的,每年的社日子孙要去坟扫墓。旧习,这一天,是女孩穿耳朵的日子。三月

清明日挂钱扫墓。清明前一、二日,家家做"清明粿"(野艾、米粉做皮,包菜馅)。清明日家家吃果。婺源土语,清明、聪明音近似,故有"多吃聪明果,人会更聪明"之说;又因过去清明果一年只吃一次,年长几岁的,又有"多吃了几年清明果"之谓。

五月

端午节叫端阳,家家户户门上,要插菖莆崭艾,家中燃烧苍术、白芷,薰蚊驱蝎,并清扫室内卫生,有条件的,还以雄黄酒消毒。婺源人端午节不吃粽子,早饭吃一种类似发糕但却是用米粉浆做的气糕,咸鸭蛋、大蒜子、面条,中午祭拜祖宗,合家吃端午饭,喝雄黄酒。

六月

六月六为洗晒日。晴天,家家户户挂晒所有衣物,读书之人晒书,据说这一天晒了书就不会虫蛀、发霉。

七月

十五日为鬼节。此时新米已上市,家家用新米拌油茶果壳灰汁做"灰汁果或油煎果,蒸菜蒸肉蒸饭祭拜祖宗和土地神"。

八月

十五日中秋节,节庆食品有月饼、雪梨、塘鱼(即草鱼,婺源民俗中秋吃塘鱼,谓中秋的塘鱼头脑髓最满,吃了最补;婺源礼俗敬客人吃鱼头,是把最补、最好的东西敬客人),杀猪宰鸡。节庆活动一是舞龙,伴有花船、马灯,敲锣打鼓舞遍全村;二是赏月,舞龙之后,浩月当空,全家人团聚在明月之下,边吃月饼、水果,边赏月,其乐融融。

九月

九月九日重阳节,要喝重阳酒。文人墨客相邀,游寺庙、览名胜,谓之重阳登高。

十月

十五日月半,家家用糯米舂麻果,晚上焚烧香纸,内祭祖先,外祭鬼魂。

十一月

冬至为祭祀日,旧称冬祭,家祭祖先,族祭祖宗。有修理坟茔之事,须于此日动工破土;养有耕牛之农户,于此日舂麻果喂牛,使耕牛增强体质,便于过冬。

十二月

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民间称灶神为一家之主,"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二十四日过小年;二十六日在门口杀鸡祀拜五路大神;除夕夜全家团聚吃辞年饭,喝辞岁酒,家家张贴门对,晚上,迎灶神进家。是夜,屋内灯火通霄达旦。婺源传统礼俗【生辰】婺源风俗,小孩出生后,女婿需向岳父母报喜。报喜礼品通常是:甜水酒(即糯米酒)一壶,鲜做麻果(用糯米饭舂成,又称麻糍)若干,活鸡一只。岳父母即须以糯米、鸡、鸡蛋、红糖及其他补品、婴儿衣服回赠;其中回赠的鸡是有规矩的,如女婿送来的是公鸡,回赠必须是母鸡,反之亦然,不可搞错。第三日,要请接生婆和亲友吃喜酒,称为"接三朝";这一天,接生婆要以紫苏、艾祈、葱白泡温水为新生婴儿沐浴,俗称"洗三朝";洗后,蒸饭蒸菜、买鱼买肉、燃香烧纸,敬献祖宗;家中还须舂麻果散给亲朋,亲朋亦须送鸡蛋、红糖、红枣等补品看望产妇。一个月后,要给婴儿剃胎头,接亲朋吃"满月酒";百日,再接亲朋喝"百岁酒",此时亲朋需备礼品送给婴儿,俗称"担百岁",祝愿婴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以后,从周岁开始,每十年的生辰日,均须接亲朋喝生日酒,亲朋亦须备礼以贺;五十岁以后,十年一庆,称为做寿,吃长寿面、喝寿宴酒,家中点红烛,寿者穿新衣,着新鞋,还需上坟祭献祖先。【婚礼】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男女双方当事人和家庭均十分慎重,依礼而行,生怕有所疏漏,落个不是,招人议论。婺源昔时婚嫁,重门当户对,轻聘礼,从订亲到结婚,有以下程序和礼仪:

踏家地男方通过媒人到女方说亲,女方在初步答应亲事后,要择日上门对男方进行"考察",俗称"踏家地"。亲事成不成,要根据"考察"情况来定,所以,男女双方都很重视。踏家地那天,女方的父母、亲属等人,来到男方家中,对未来的女婿及其家庭经济、人口、男方父母性格为人等情况进行了解察看;男方不但要摆酒隆重款待,对每个前来察看的人还须赠送红包,不能丝毫怠慢。下定即定亲。踏家地后,男女方还需将各自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查看是否有冲撞。如无妨碍,女方又未提出反对意见,男方就可择日携带酒、烟、鱼、肉、糕点、鸡蛋等礼物,到女方家定亲,俗称"下定"。女方如收下礼物,亲事就讲定了;如不收,则作罢论。下定后,女方需请亲朋喝下定酒,亦即告之于众。迎娶下定之后,男方选好结婚吉日良辰,写好结婚佳期贴送至女方征求意见;女方父母及有关亲属与男方送佳期贴之人(一般均为男方亲属)经过共同协商,议定并点红烛、用红纸书写婚期正单和礼单,交付男方。吉日前二天,男方按礼单将礼品送至女方家中,称为担桶;女方将礼品收下后,将嫁妆一一分杠捆扎,点鞭炮送出家门,每扛嫁妆放一次爆竹,由担桶之人抬回男方家中。吉日前一天下午,男方请亲朋三人来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有趣的是,迎娶之人到女方家门口后,女方家大门关闭,迎亲之人,须边放爆竹,边将开门红包从门缝中送进去;女方一般由新娘的兄弟在门后接收红包,如对送进来的红包里的钱不满意,可将红包从门缝中送出,外面见红包送回后,打开加放钱,包好再从门缝中送进去,如还不满意,还可送出来,如此反复,直到满意后,才打开大门,让迎亲的人进屋。这期间,迎亲的爆竹需响个不停,这种礼俗,其意在于增加热闹气氛和情趣,不在加钱多少。女方家请亲朋来陪迎亲的人喝宴酒,筵席完后,到出嫁吉时,由伴娘带新娘向父母,长辈一一告辞,每位长辈须送给新娘"辞堂红包",而后由人背送新娘上轿。婺源习俗,称女伴娘为"鸡婆",背新娘上轿的男人为"鸡公",被请来做"鸡公"、"鸡婆"的人,必须是儿女双全,身体健康、家境良好的"好命人"。哭轿婺源旧时礼俗,新人上轿时,母亲在家中房里哭送,新人边上轿边向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哭别,俗称哭轿。哭轿的哭,可是有名堂的。母亲的哭,要把平日里女儿的聪颖、孝顺,出嫁后对女儿的叮嘱、期望等等,通过"哭"表达出来;女儿的哭,要把父母、兄嫂、姐妹对自己的疼爱、关心、情谊,今后的祝福等等,一、一"哭诉"出来。整个"哭"词,细细听去,给人一种骨肉情深,母女难分,虽悲实喜,悲喜交集的强烈感染。不过,并不是每个当母亲和做女儿的都能这样哭的,要哭得好,哭得情真意切,哭得人人侧耳,行人驻足,不但平时要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当时人有一定的文化,而且也要有一定的准备和构思。拜堂喜轿抬到男方门前,须由男方选定的"好命人"背新娘出轿,送入洞房之中。当晚,男方家中大摆筵席,请送礼贺喜的亲朋陪新郎喝喜酒,俗称"请新郎"。散席之后,举行结婚仪式,旧称"拜堂"。由"好命人"引导新郎、新娘来到厅堂,一拜天,二拜地,三拜高堂,四是夫妻交拜,然后夫妻双双逐一拜见男方的舅、伯、叔、姨、姑、兄、弟、姐、妹等亲属,受拜的亲属,均要送给新郎、新娘每人一个红包,以示祝贺。拜毕,共饮合卺酒,送新郎、新娘入洞房。请舅·回门结婚的第二天,男方要宴请新娘的兄弟,谓之"请舅";第三天,女方家中来人,接女儿和新姑爷,称"接回门"。女婿来到岳父母家,先拜见女方家的长辈,而后在女方亲朋陪同下入席宴饮,饭后夫妻双双回到男方家中。至此,整个婚庆活动全部结束。婺源文化习俗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外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明清,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徽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

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婺源礼仪习俗自古以来,婺源就是礼仪之邦,民风俭朴,讲究坐不争上,食不争多,行不争先的“三不”礼节;与人交往,诚售为上;与人交谈,书往往来,对人尊呼,对已谦称;入私塾学馆,尊师为父。

对长辈按辈份称呼,平辈间称哥称嫂或直呼其名。对店主称老板、老板嫂(娘),对雇员、工匠称师傅。对有学识的人称先生。对老人称婆称公。邻里之间,有带小孩名称呼某家爸、某家*的。本县民间,向来聚族而居。族人人相见按字辈称呼,虽年高而辈分低者,仍称哥道弟,平辈之间直呼乳名。已婚妇女对男家长辈或平辈,随子女称呼,如夫兄称伯,夫弟称叔,夫嫂称伯母,夫弟称叔母;对丈夫父母称公婆;对丈夫叔伯夫妇及祖辈称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亲族以外冠以对方男子名讳,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婶。家长对孩子自幼教会称呼。

旧时,祭祖、敬神、拜年、祝寿、新婚拜堂、幼辈拜会长辈、下级拜会上级均行跪拜礼。平辈相见,男子以抱拳作揖为礼,女搭手躬腰道“福”。来客要请坐、奉茶、敬烟。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满,而酒是要斟满的,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乡间待客更为热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鸡蛋煮面条招待。客人进餐,小孩不得入座挟菜。给客人端茶、送饭须双手捧献。客人告辞须加挽留,告别时须送客出门,并招呼“慢走”、“有空来嬉”。路遇外乡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饭。

贵州十大网红马路出炉,颜值刷爆朋友圈 逛过3条以上才叫玩家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