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印祖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末法时期佛教十大现状是什么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戊戌年稿。教行理三,唯约教论。今以教理约教,行果约机,谓依教理以起行,行满方克证果也。)
(1898年的那篇稿中,对于教、行、理这三方面,只是针对“教”这方面进行了讨论。现在这篇稿将教、理归为“教”,将行、果归“机”来说明。依着佛所说的经教才能正确地修行,修行圆满方才能证得道果。)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
佛陀所说的经教,经教中的义理、依义理而起行持,行持后所证的圣果,这四者是佛法的纲要。而忆佛念佛的方法,则实在是得道的捷径。在过去,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而教、理、行、果四者都全体具备。但在现代,如果舍弃净土法门,就不能证得道果。这是因为距离圣人的时代遥远,人的根机陋劣不堪。如果不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难以解脱。
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而净土法门普遍收摄上、中、下三种根机,高高超出律、教、禅等宗派,净土法门能够实现诸佛无尽的悲心,并让众生恢复显露本具的佛性。汇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定性声闻、缘觉、菩萨性、不定性、无种性这五种根性的众生,共同归于净土。导引上至圣人,下到凡夫,共同证入真常佛性。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法门,向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弃净土法门,向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都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都指归极乐。
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自从《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后,尽十方世界海的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西方净土的。由本师释尊在祇树给孤独园演说《阿弥陀经》以来,凡是西天东土的一切佛学著述,最后都归结到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
自从东汉佛教流传到中国,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创兴莲社开始,一呼百应,天下修行者无不跟随远公芳踪而修行净土法门(远公因首倡净土宗被尊为净土宗初祖)。之后对于弘扬净土法门功德显著的人,北魏时有昙鸾大师,昙鸾大师是个高深莫测的人,曾因办事去南梁谒见梁武帝,事情办完后又回到北魏。受大师道德感召,梁武帝时常面向北方作礼说:“昙鸾大师,真是肉身菩萨啊。”
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陈末隋初则有智者大师。唐朝则有道绰大师,依从昙鸾大师的教导,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二百多遍。道绰大师门下出现了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等到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大行大师的时候,净土念佛的风气已经普遍传播到九州内外了。从此,各宗各派的善知识,无不是自己秘密修行净土,并劝人念佛往生,以求利益自己也利益别人。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
说到禅宗,如果单提向上,径直契入真如境界,则万法皆空,连“佛”亦属心生之相,念佛求生净土就更是心生幻相。因万法皆空,既没有佛,也没有众生,所念的佛及所求生的净土也都是虚无之事。这是就真谛上讲,心灭则种种法灭,即所谓真如的实际境界,连一粒微尘也没有。禅宗一法不立的主张旨在说明众生本具之如来德性的本体。
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
但是,如果确切论述禅宗的修持方法,则一法也不能废止,如禅宗百丈师一日不劳动就一日不吃饭。劳动这件事尚不能废止,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件事呢。这是就俗谛的事修上讲,心能实修,诸事无碍,所以说佛事门中不舍弃任何一法。这种一法不废的修行方法则体现了众生本具性德的具体妙用。
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
如果打算必须抛开俗谛来说真谛,所说的就不是真谛。譬如,摒弃四大五蕴去寻觅心性,身体既然已经不存在了,心又将安寄在哪里?如果通过俗谛来开显明了真谛,才是真实的真谛。比如心性在眼根则能视物,心性在耳根则能听声,就是通过四大五蕴之身而显示心性的大用。这一点是以上各位禅宗祖师,都密修净土法门的主导思想。但是以上禅门祖师没有把不废止、不排斥、且密修净土法门的思想广为弘扬和传播,所以如果不去深入地体会,则无法知晓以上诸禅门祖师的心法。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
在百丈禅师所确立的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的仪规上,都是念佛回向西方净土。又说:“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真歇清了禅师认为,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根器的众生。又说:“洞下宗所有宗徒,都应该密修净业。”因为修持净土见佛,比修行禅宗更加简易。又说:“诸佛诸祖,无论教下还是禅宗,都应该修行净土法门,一同念佛往生。”这样可以看到净土修学的概要了。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着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盘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
等到唐朝末年永明延寿大师(先以禅得道,后更赞净土),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才明确地垂示法言,著述弘扬净土宗。又怕学人对禅与净土的修行路头不清,对其中的利害关系混乱不清。于是就极力说出《四料简偈》,真可谓提炼出了大藏经的根本要义,用来作为歧路众生的修学导师。(《四料简偈》是“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使学者在这八十个字当中,顿悟出离生死、得证涅槃的要道。他的救世婆心真可谓千古未有。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
永明大师以后的诸位禅宗祖师,都明确地宣说净土法门,修持并提倡净土法门。比如长芦宗赜禅师、天衣义怀禅师、圆照宗本禅师、大通善本禅师、中峰明本禅师、天如维则禅师、楚石梵琦禅师、空谷景隆禅师等,诸位大祖师虽然弘扬了禅宗,但是更加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
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
到了明代的莲池大师参学于笑岩德宝禅师,大悟之后,就搁置禅宗专修净土。因为净业假如能够成就,禅宗的利益自然能得到。好像已经用大海水沐浴的人,必然已经用到百川之水;人已经到了长安含元殿中,就不需要再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啊?
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
从此以后蕅益大师、截流大师、省庵大师、梦东大师等,诸大祖师无一不是这样。因为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弘扬佛法应该适应不同时期众生的根器,观机逗教。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众生就不能得度了啊。
自兹厥后,佛法渐衰。加以国家多故,则法几乎停转。虽有知识,各攻其业。以力不暇及,置此道于不问。有谈及此事,闻者若将浼(měi)焉。幸有一二大心缁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灭,使来哲得闻,实莫大之幸也。
从此以后,佛法渐渐衰微。加上清朝中后期内乱和外战连绵,邪教及洋教并侵,佛法的传播几乎中断。这时候虽然也有善知识,但是各自忙自己的事情,无力顾及到弘扬净土法门的事情,于是置之不问净土。偶尔有谈及净土的人,能听闻并依教修行的人也没多少。幸亏期间有一两个发大菩提心的出家在家佛子,将净土经论刻板印刷,流通世间,致使佛祖言教不至于泯灭,使后来的有缘人能得以阅读闻法,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弟以阐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业洪深。故于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颇生信向。十余年来,悠悠虚度,毫未得益。但自西徂东,由北至南,往返万余里,阅人多矣。
我以阐提的根性出家,自己揣度根性平庸陋劣,罪业深重。所以对于禅宗、教下这两种法门,根本不敢妄想来修学。惟独对于依仗阿弥陀佛的慈力,带业往生这一法门,很有信心。虽说十多年来,我悠悠泛泛虚度岁月,还丝毫没有得到净土法门的益处,但是从陕西到浙江,从北京到普陀,来回行走一万多里,也算阅人无数了。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其中有平时自己认为通宗通教,看净土法门,好像不净之物,唯恐沾污了自己,这种人到临命终时,大多是手忙脚乱,呼爹叫娘。
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tínɡ)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其中也有老实巴交但持戒念佛的人,即便是念佛往生的信愿没有到极点,临终没有瑞相显现,却都能够安然命终。这是什么缘故呢?究其因,心性之水本来澄清,前者由于起了分别而昏动不明;而后者呢,虽然意识海中波涛奔涌,但因持佛号而逐渐平静。所以前者是有上等之智的人,还不如后者少智愚痴的人,弄巧反而成为大拙啊!
伏愿和尚发菩提心,宏扬此法。倘净土经论,尽皆通彻,则何幸如之。若或未尽钻研,或恐违背本宗,不敢称性发挥,当权将宗教两门工夫,暂时歇手。
惟愿和尚您发菩提心,宏扬净土法门。倘若净土的经论,都能通达彻究,这是何等庆幸啊!如果还没有钻研透彻,或者恐怕违背本来所学的宗派,不敢称性发挥,那么应该先将禅宗、教下这两门的工夫,暂时放下。
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毫芥蒂。必究佛祖偏赞之所以,四众遵违之利害。则不被门庭隔碍,而敢于一切禅教律人前,称性发挥,无复畏惮矣。
凡是有阐扬净土的经论,平心气和的去读,心中不要有丝毫褒扬禅宗,贬抑净土的念头。一定要深究佛陀祖师特别赞叹净土的原因,四众弟子尊奉违背的利害关系。这样就不会被门派之见所隔碍,而敢于在一切禅、教、律等宗派的学人面前,称性发挥净土的义理,而没有什么畏惧忌惮的了。
然净土书多,最要唯十要。十要中断疑生信,尤推或问,直指,合论,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然而净土方面的书很多,最重要的是藕益大师的《净土十要》。《净土十要》当中,断疑生信,尤其推重:第六卷天如禅师的《净土或问》、第七卷妙叶大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第十卷袁宏道的《西方合论》,这些是冲破坚执锐气的元勋。
其外净土圣贤录,历载诸菩萨祖师居士妇女,及恶人畜生往生事迹。读之则知历代禅教律诸四众求生净土,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
还有彭际清的《净土圣贤录》,记载历代诸位菩萨、祖师、居士、妇女,以及恶人、畜生往生的事迹。读后,就知道历代禅、教、律等诸四众弟子都求生净土,如同群星都环绕着北极星,众多江河全都流向东方。
而龙舒净土文,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若欲普利众生者,此书万不可忽也。
而《龙舒净土文》,言语平易,义理周全,词句详尽,法理完备,是接引初机的第一要书。对于想要普遍利益众生的人,这本书千万不可忽视啊。
弟昔遇善子平者言,寿不过三十八,今适满其数。恐无常倏(shū)至,所以专持佛号,预待临终。
我过去曾经遇到过一个善于算命的人说:我的寿命不超过三十八岁,现在刚好满这个岁数。恐怕无常突然到来,所以专持佛号,提前准备临终的到来。
设无常果至,则后会无期。兼欲雪在家毁谤佛法之罪,故不避忌讳,略采野芹,献于饱餐王膳大富长者座下。祈悯而纳之,福我秦邦。
假设无常果然来了,那么我们就后会无期了。我又想忏悔洗脱在家时毁谤佛法的罪过,所以冒昧地略说我的浅见,献于广学博闻的您面前,祈愿悯念而纳受,造福我陕西一方众生。
提永明之正令,遵莲池之遗规。使自他同出生死,幽显共生西方。则净土兴而宗风不坠,众生福而国运常亨。所谓移花赚蝶至,买石得云饶。书此大旱望雨之诚,用卜同归莲邦之庆。祈垂海涵,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按照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遵守莲池大师的遗嘱: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使得自己他人都同出生死,幽界和显界众生共生西方。这样净土法门兴盛而禅宗之风不坠,众生有福而国运常久亨通。所谓:移花赚得蝴蝶飞来,买来奇石引得云雾缭绕。我写下这如同大旱祈望下雨一样的诚心,并据此设想将来和您同归莲邦的欣庆。衷心希望您能包容采纳,那么法门有幸,众生有幸!
末法时期佛教十大现状是什么?
末法时期佛教十大现状是什么?
一、因缘恶劣:
众所周知,释迦牟尼佛之法运分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正法时期是指佛入涅槃后的一千年间,此时期中,佛教徒秉承佛陀遗训,严格依戒(严持净戒)、定(深入禅定)、慧(明心见性),其标志为成就者无数;像法时期则指正法时期过后的一千年间,此时期中,佛教从形式到内容皆与佛陀之言教有所偏离,其标志为成就者有限;末法时期即是像法时期过后的一万年间,此时期中,佛法彻底扭曲,其标志为成就者极少。
当前,正值末法,众生贪、瞋、痴炽盛。伴随科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类物质欲望极度地膨胀,精神境界的堕落日益显著,这必然导致佛教的传播与实践遭遇严重障碍。追名逐利、好色贪食、违法乱纪、损人利己者比比皆是,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求真务实、行善积德,精进修行者寥寥无几。就佛教而言,持戒修行弘法者屡遭障碍,贪恋红尘、欺诳众生、无惭无愧、拨无因果者反得其便。如此恶劣因缘,必定阻碍成就,反助堕落,佛教徒何去何从,当慎思善行!
二、正法扭曲:
当前佛教在发展方向上出现四大偏差,这是扭曲正法的集中体现。
(一)、轻继承重创新;佛陀入涅槃时,回答弟子阿难四大问题,颇具深意。第一,集结佛经,经首置如是我闻。这是强调对佛经应不容置疑的继承,因佛经非妄想所成,乃佛清净圆满性海之流露。第二,以戒为师。这是佛对处于末法时代的众生寻求正法安置的指路明灯,依戒而行则是正法,反之,邪师说法、人行邪道。第三,依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住。这是佛指示修行法要,无此安心法门,非正法。第四,于恶性比丘行默摈。促其忏悔,方为正法。
当前有人借“与时俱进”之义,大肆鼓吹佛教理事创新说,这是极其危险的。必须清楚认识佛法的真理性,岂容篡改。佛法阐述诸法实相(一切事物的真相),佛法传播坚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此即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大圆满境界。“与时俱进”反映随缘,还要明确坚持真理才是不变。
(二)、轻内涵重外延;佛教的内涵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三宝的真实义。信仰佛教的核心是对佛教理论的信解受持,从而引发自身的广泛实践,达到觉悟、正见、清净,因此对佛法的行持当置首位。
目前国内的寺院,大多重视基本建设(外延)即寺院硬件设施的建设,对于寺院软件建设(教育功能、实修功能、慈济功能、接引功能)严重忽视,致使寺院成为旅游景点,迷信空间,娱乐场所。由于长期疏于佛教教育,造成甚至包括佛教徒在内的大多数众生视寺院为满足自身贪、瞋、痴的工具(盲目烧香磕头祈福),视出家人为看相算命的所谓“大师”以及能消灾免难的“神汉”,还有通过世间传播渠道误认为僧人皆是争强斗胜的“侠客,这是当前佛教界不能不重视的严峻事实。当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一些持戒严格,精进修行的出家人,于此末法,艰苦卓绝,为法忘躯,发愿再现正法景象,可惜人微言轻,力不从心,杯水车薪!如果佛教的内涵再得不到佛教界广泛的重视,末法的脚步将越走越快,难以遏制。
(三)、轻出世重入世:这里的出世是指修无为法,佛于《金刚经》中明确开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而无为法则是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究竟涅槃。这里的入世是指行有为法,即众生在因果连续相中生死轮回。一些人打着“人间佛教”的晃子,执着于世间善法,而忽略明心见性的出世间法。
六祖慧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他强调的是为寻求觉悟的入世,“青青翠竹悉是菩提,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立足世间而修出世间。前辈高僧大德也曾提倡“人间佛教”,那是指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当前,佛门中盛行的所谓“入世”,即寺院建设竞相攀比豪华,僧人生活彼此较量享受,普通居士学佛只求人天福报。佛之教诲:“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抛诸脑后。以觉悟为宗旨的入世,变为贪恋红尘的攀缘;以接引为前提的入世,变为污染堕落的陷阱;参学变为旅游,慈悲只为赚钱。大多数寺院诵戒、禅(佛)七、闭关、结夏安居、阅藏、讲经早已废弃,相反,以盈利为目的而举行的佛事,开光、奠基、上梁等热闹场面络绎不绝。从历史上几次灭佛事件可以清楚看到,僧团是否如法是佛法兴衰的标志。在此强烈呼吁,僧团应围绕出世住持正法,居士应以如法为标准护持正法。只有如此,方可真正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四)、轻实证重说理: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说理者多,实证者少”之现象,末法时期尤为突出。本来研究分析讲解三藏无可厚非,佛法应依文字般若,入境界般若,证实相般若。但佛法确非说理能解决所有问题,他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佛法之大次第分为信(善根生信)、解(如理开解)、行(依理实践)、证(究竟圆满),说理只是信解之基础,不能涵盖整个佛法。佛法非科学(通过实验了解宇宙,提供应用。)、非哲学(运用思辨认识宇宙,指导生活。)、非文化(积累共识形成思想,影响社会。)、非宗教(启发信仰产生凝聚,引导超越。),而是对法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有情(六道众生)与无情(宇宙自然环境)真相的如实阐述,他能够指引科学的发展方向,深化哲学的理性思考,提供文化的有益延续,明确宗教的归宿层次。当前,社会与佛门各种佛教研究、教学机构应运而生,花样繁多,的确对佛教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为文字禅(执着文字相)、口头禅(讲理头头是道,生活处处烦恼)、狂禅(错解佛法,拨无因果)提供了生存平台,使佛教成为文化、学术、知识,加剧了对佛教的歪曲。
解行并重,一直是佛门的优良传统,不能废弃。《楞严经》中佛陀弟子阿难自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重理),未全道力(轻行)。”佛教如果放弃实证,佛法则形同虚设。目前佛门中有关实证的事宜过于单一,多数僧人只通过早晚上殿做功课,平时承接佛事进行修持,这是远远不够的。遥想祖师大德,行持于山野洞中,着百纳衣,食野菜山果,日中一食,精进不已,最终生死自在,堪称楷模。因此,出家人应减少社会活动,把时间多用于用功办道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啊!不可掉以轻心。
三、戒律废弃: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波罗提木叉(戒律),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佛陀创建佛教,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法(依经明理),二是律(依戒制行)。所谓“导之以法,齐之以律”,这二者相应协调,方为佛教之整体。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义“清凉”;二名“毗奈耶”,此义“调伏、善治”;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义“别解脱、处处解脱、随处解脱”。是故,《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可见戒为行道成道之基。戒的功能为防非止恶,是出生一切功德善法之根本。
当前佛门轻戒、弃戒、破戒现象非常严重,既破坏佛门清净庄严形象,又障碍众生依佛法得到利益。其具体表现为:
(一)、部分僧人公然结婚生子,以出家为职业,养家糊口,甚至为积蓄财产,偷盗行骗,此风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狂禅”“口头禅”气焰嚣张,以曲解“行住坐卧皆是禅”,“一切法皆是佛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淫怒痴即戒定慧”等为借口,恣意妄为,无恶不作。
(三)、部分道场为迎合世俗,拉拢信众,大搞经忏,积累财富,公然摆摊看相算命、抽签打卦,推荐头香高香。有些道场甚至以演世俗言情武打戏剧吸引信众。
(四)、大多数僧人诵戒废弃,道场出售“戒牒”、“皈依证”之事时有发生。
(五)、部分僧人、居士在道场大肆喝酒啖食荤腥,蓄养宰杀牲畜,赌博取乐。
(六)、目前,很多佛教内外人士不解佛陀制戒缘由乃众生离苦得乐之必须,修行成道之基础,岂容凡夫妄心肆意篡改。他们打着“与时俱进”旗号,鼓吹时代不同,佛教戒律也应发展、创新、改革,这造成佛教界极大地思想混乱,也为视佛制戒律为束缚的佛教徒,找到为所欲为,废弃戒律的理由。
世尊曾在多部经典中描述末法现象,今天已成现实。在此希望广大正信佛弟子,必须清楚认识戒律的殊胜意义,无戒(行为准则),即无定(如如不动),更无慧(通达实相)。我们虽无力扭转末法,但有力量坚持正法,绝不能同流合污,随缘堕落。《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四、修行虚伪: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修行的概念。佛法诸种词典对此皆从不同角度,说法不一。概括起来修行含义有三,第一,依佛说之妙理(诸法实相);第二,事佛说之妙行(自净其意);第三,证佛说之妙果(究竟涅槃)。虚伪是指不真实(虚假),不如法(伪装)。末法修行虚伪表现如下:
(一)、大多数佛教徒在佛教义理上所下功夫不够,难以树立正知正见,在具体实践上必然出现偏差。执理废事走入“狂禅”者有之,执事废理盲修瞎练者更胜。因此,必须坚持依理(三藏所阐述之理)、依法(祖师所行持之法)、依戒(所受清净戒之仪)、依师(善知识大德之教)、依印(成就者印证之说),否则事倍功半,南辕北辙,欲升反堕。
(二)、修行佛法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既不能寓修行于生活,也不能寓生活于修行。断烦恼、了生死、利众生是修行的基本目的,但修无为法之效果需要通过有为法得以体现。“持戒心净利众生,防非止恶证菩提”之不二修行理念与实践,当放于衣食住用行中检验。如修行不与日常生活中断灭贪嗔痴相联系,即是流于形式,显现修行的虚伪性。
(三)、只求人天福报特别是现实利益,已成当前僧俗弟子修行之桎梏。末法修行多依大乘,小乘法门渐微。而大乘乃发大心(利众生,成佛道)、修大行(离四相,绝百非)、感大果(福报具,智慧足)、裂大网(断烦恼,转境界)、归大处(了生死,入涅槃),凡自私自利发心,企图以修行满足贪嗔痴之众生,即是修行虚伪,无有是处。修行虚伪,不能了脱生死轮回,亦于惑(迷惑颠倒)、业(恣意妄为)、苦(天灾人祸)不得自在。
(四)、末法时期,佛教重外延(道场设施),轻内涵(了脱生死)。僧人除早晚上殿做功课,平时承接佛事(祈福、延寿、超度、往生)外,大都忙于各种活动(接待应酬、庆典集会、参观旅游),疏于修持;居士也喜欢热闹场面,热衷形式,放弃实修。祖师提倡的“报怨行(信因果)、随缘行(无分别)、无所求行(除迷惑)、称法行(断烦恼)”四行,以及“恭敬修(深信诚心)、无余修(具足智福)、无间修(勇猛精进)、长时修(坚持不懈)四修,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与方法,依此则是真实修行。自度才能有效度他,不可不知;沉溺于事务,如无智慧,造业不断;僧俗佛教弟子应知轻重缓急,处理好日常事务与精进修行之关系。
五、道场污秽:
祖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这里明确指出了道场的宗旨在于成就众生究竟圆满,道场的任务是接引十方众生,道场的功能是勤修无为,道场的性质是传道授业。道场何时初建,现已缺乏明确记载,据佛经推测应是像法产物。佛在世时,所言皆大道场(广义),如阿兰若(梵语),指闲静处(不做世俗事曰闲,无诸愦闹处名静),或称无诤(不与世诤),凡闲静、无诤处皆是道场。像法时期,佛制行乞食、树下坐等大都废弃,伽蓝(梵语,指佛寺)纷纷建立,此时道场(狭义),专指修道之场所。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是中国佛教走向以寺院为中心发展佛教的明显标志。然而末法时期,道场呈现污秽,其特征如下:
(一)、祖师著论以七个一谈道场殊胜义:一时(认真把握当下)、一戒(同遵佛制戒律)、一处(和合共住道场)、一心(安住清净觉心)、一见(摧邪显正等觉)、一道(共修不二法门)、一解脱(究竟了生脱死)。由于当前,道场对接引有缘众生出家太过轻率,未按规定考察发心,以及适当的观察时间,致使僧人队伍素质普遍下降,以出家为谋生职业者增多,不如法现象也就屡禁不止。此外,道场普遍忙于硬件建设,而至教育、实修、利生都有所忽略,这样必然产生种种丑陋现象滋生。僧人之间因权因利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居士也介入其间派系林立。
(二)、六和敬已成幻想。六和敬乃佛说比丘应具和合义,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道场无此和合,绝难清净,僧俗皆应检讨、忏悔,我是否也是不和合的因素?应知破道场和合乃五逆罪之一。
(三)、道场中僧人与居士应明确自身责任,僧人应以精进实修、如理弘法、慈悲接引为其要务;居士应以参与实修、如法护持、积极利众为其要务。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则是指无智慧指导下的盲目行为,如不依教奉行,必生祸患,因此,切不可舍本逐末,空过光阴,终致轮回。
六、邪法渗透:
末法时期,由于成就者极少,加之不如法现象随处可见,致使佛门中邪法渗透现象层出不穷,猖獗异常。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佛教三宝的皈依认识上存在偏差,危害甚大。依佛经有三种三宝:
1、性体三宝:佛宝(觉而不迷)、法宝(正而不邪)、僧宝(净而不染),此可以自心证知而世不得见知闻知也;
2、圣贤三宝:佛宝(三世诸佛)、法宝(诸法实相)、僧宝(菩萨声闻),此世可闻知而不得见知也;
3、住持三宝:佛宝(依像而见)、法宝(依经而传)、僧宝(依律而住),此世可闻知见知也。
目前,有部分佛教徒自称只皈依“二宝”,即佛宝与法宝,排斥僧宝。虽然末法僧团确实存在诸多不如法现象,但不可否认有行有德之僧人与僧团还是不少。佛法僧三宝,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经云:“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佛教徒如不能圆满皈依三宝,则知见不正,功德难以圆满。皈指反本归原,依指知止心定,圆满皈依三宝,则有互相维持、互相辅助之功,不可偏废。
(二)、邪教种种歪理邪说渗透佛门,危害甚大。首先,这些邪教所谓的“教主”采取贬低释迦牟尼佛,妄言释迦牟尼佛是最低层次的佛,所宣之佛法难以度众,进而损毁僧人及僧团是魔,自身难保,更难度众。其次,邪教抛出“当下即刻开悟”之速成法、“诸佛附体加持”之易行法、“掌控宇宙生灭”之神通法,“顽空狂慧”之寂灭法,“如来藏”圆顿大法等歪理邪说,蛊惑人心,扰乱正法。再次,很多缺乏正知正见的众生,受邪法诱惑和控制,违背伦理道德,违反科学规律,破坏安定团结,遭致财物损失,身体摧残,精神失常,甚至家破人亡。因此,抵制邪教的侵害是佛教乃至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并且是长期任务。必须大力弘扬正法,提倡尊重科学,才能有效根除邪教的危害。
(三)、当前很多居士自发建立了学佛及修行道场,这本来是对弘扬佛法以及实践佛法的有益补充,但由于邪法渗透,信徒知见不正,信奉邪法,亦带来很多危害。
1、部分道场,排斥僧人及僧团,号召居士拒绝亲近僧人及寺院,不遵佛制的自搞一套。如:自行皈依、自行授戒、自行授记、自称僧团、自封上师、自我印证等。如此破坏和合,欲升反堕。
2、部分道场大兴“自赞毁他”之风,自称修佛法,谤余皆魔法;甚或推崇某位法师,贬低其他法师;赞叹自己所修法门,打击其他修持法门等。如此谤僧毁法,无间罪报。
3、道场之建立不为弘法及修行,只为名为利,大肆敛财,拉山头搞帮派,有的甚至被黑社会利用,成为地方恶势力,为害一方。须知因果不昧,果报不虚。
综上所述,不正信正知正行佛法,必遭恶报。《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七、善根低下:
首先,需要明确何谓善根?所谓善根是指信根(不疑正道)、精进根(修道不息)、念根(正念不失)、定根(一心不乱)、慧根(明了诸法)。善根乃无始劫熏陶、业力所致,末法众生,于此五根低劣,甚难成就。
(一)、信根:信依其层次分为迷信、疑信、浅信、深信、正信。当前,大部分众生对佛教的信仰仅止于迷信,表现为不求明白佛理,只为满足欲求。当然,疑信、浅信、深信也不圆满,成道须具圆融之正信。
(二)、精进根:精进分为两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身精进表现为勤修善法,受持读诵,行住坐卧,不自放逸。末法众生,或无日课,设或有之,亦是一曝十寒,难以坚持。心精进表现为善念不失,净念相继,不自放逸。末法众生,贪嗔痴烦恼极重,颠倒迷惑,甚难入道。
(三)、念根:依佛法而言如法之念称为正念,不如法之念称为邪念。末法众生,由于分别执着,产生妄想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尤为严重,此即邪念。发心断烦恼、了生死、利众生,此即正念。
(四)、定根:外不著相(不被境界所转),内不起念(分别执着皆无),即是禅定。此乃修行关键,不可不知。末法众生,或依净宗念佛,或依密法持咒,或依禅门参禅,或依教律修定,能得禅定者极少,须在信(正信不疑)、愿(离苦得乐)、戒(严持净戒)、理(通达佛理)、行(如法实践)上痛下功夫。
(五)、慧根: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佛学乃智慧之学,起于戒,住于定,止于慧,转识成智,方为究竟。识乃分别执着所成,所谓修行即在转识,分别执着除掉,智慧自然现前。末法众生,慧根不具,心外求法,终成虚幻。
八、福薄障重: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这在末法时期,众生的表现尤为突出。福薄障重之表现如下:
(一)、修行法门的选择上存在很大误区。《孙子·谋攻》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言运用在学佛与修行上亦真实不虚。无始无明之惑,引发众生造业,导致轮回之苦,佛学旨在帮助众生断惑、消业、离苦。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善巧方便,以此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因此,了解佛教的各个法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法门至关重要。但一些人贪新,贪快,贪奇而选择邪魔外道的新创邪法,而不是选择佛教的传统的法门,包括八大宗,无论选择其中何种法门,都离不开戒定慧,闻思修,信愿行。
(二)、佛在经中常讲,修持佛法能得诸多利益,概括即为:智慧提升,福报增长。具体则是:烦恼断除,辩才无碍,事业顺利,家庭和睦,身体健康,远离灾祸,多遇善缘。但现实社会中,多数佛教徒并未呈现上述学佛效果。相反仍是福报不够,业障很大。
(三)、学佛与修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之情况极为普遍。或因知见不正,或因冤亲障碍,或因持戒不严,或因修法不适,造成身体损害、精神失常、放弃学佛者屡见不鲜。
应该清楚认识到末法众生在学佛与修行上客观存在福报不够,业障甚大之实际情况,但主观上也应该重视根据末法众生根机提供相应的修行方法。所以,佛教界弘扬佛法的法师,应肩负重担,为佛法在末法时期的学习与实践做出切实可行的指导与示范,切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名闻利养等做法泛滥成害,误己误人。
九、魔乘其便: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者称为魔。由于末法众生缺乏定慧力,魔乘其便,大行扰乱、障碍、破坏修行人之事。表现如下:
(一)、蕴魔炽盛,五蕴(色受想行识)不能如法观空调伏,种种魔事生;
(二)、烦恼魔巨,贪嗔痴慢疑恶见,难以断除;
(三)、业魔加剧,杀盗淫妄酒等,肆无忌惮;
(四)、心魔难平,我慢嫉妒之心,障碍清净;
(五)、死魔无常,寿命有限,质量低劣;
(六)、天魔猖獗,众生或发心时,或出家时,或成道时,皆受其扰;
(七)、善根魔显,执着自身已得善根,不更增修;
(八)、三昧魔兴,执着自身已得禅定,不求提升;
(九)、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不肯开导;
(十)、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执,妨碍圆融通达。
上述诸魔皆障碍正道,毁人慧命,须依止三十七道品加以对治。
十、成就希有:
古德云:“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少如牛角。”此言之于末法,真实不虚也。由于末法时期佛教呈现因缘恶劣、正法扭曲、戒律废弃、修行虚伪、道场污秽、邪法渗透、善根低下、福薄障重、魔乘其便等种种弊端,致使修行道路崎岖坎坷,修行人士举步维艰,成就者凤毛麟角。
著文阐述末法十大弊端,并非刻意揭露末法佛教阴暗面,真实目的在于警钟长鸣,不要以现世佛教之“虚假繁荣”所迷惑,佛教弟子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清真相,看破假相,从容中道。作为佛教弟子,我们有责任荷担如来正教,身体力行实践如来正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依止“三宝”,严持净戒,常勤精进,忘我利生,于末法时期正法再现奉献心血,报效四恩。